猪价跌入“6元时代”,价格跌入 “6 元时代” 的核心原因

快报
2025 08-23 03:54:51
分享

近期国内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下行,部分地区猪价正式跌入 “6 元时代”,每斤生猪价格跌破 6 元,创下阶段性新低。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,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迅速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,以稳定市场预期、保障养殖户合理收益。以下是对当前市场状况、政策应对及未来趋势的详细分析:

  1. 供应端压力显著
    能繁母猪存栏量长期居高不下是根本原因。截至 2025 年 8 月,能繁母猪存栏量仍达 4043 万头,超出农业农村部设定的 3900 万头正常保有量 3.7%。这意味着未来 10 个月生猪出栏量将持续增加。此外,8 月集团猪企出栏计划普遍增加,叠加南方多地猪病风险提升,部分养殖户加速出栏,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压力。

  2. 需求端疲软难逆转
    尽管学生返校、升学宴等因素带动餐饮消费有所回升,但夏季高温天气下,猪肉消费仍处于传统淡季,实际增量有限。屠宰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损,白条猪肉走货不畅,多以销定产,开工率持续处于低位(截至 8 月 14 日为 27.92%)。这种供需失衡直接导致猪价下跌。

  3. 市场情绪与成本压力
    养殖户对后市预期悲观,恐慌性抛售现象加剧价格下行。同时,饲料成本虽有所下降,但养殖端仍普遍陷入亏损,外采仔猪养殖利润已达近三年同期最低水平。

  4. 中央冻猪肉收储及时启动
    8 月 25 日将进行 1 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竞价交易,这是继 6 月 11 日后的年内第二次收储。按二、四号肉占比计算,此次收储相当于屠宰约 20 万头生猪,短期内可缓解供给压力。更重要的是,收储释放出明确的 “托市” 信号,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,防止恐慌性抛售进一步恶化价格下跌。

  5. 产能调控政策持续发力
    农业农村部已引导调减约 100 万头能繁母猪,目标将总量控制在 3950 万头左右。头部企业如牧原股份计划年底将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330 万头,神农集团、巨星农牧等也暂停或延缓扩产计划。这种主动去产能的行为将为中长期市场恢复奠定基础。

  6. 地方补贴与金融支持
    多地出台针对性政策支持养殖户。例如,三亚市对购买猪苗、生猪出栏等给予补贴,单头生猪出栏最高补贴 150 元;中央财政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则用于支持标准化猪舍建设、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等项目。此外,金融机构通过信贷、贴息等方式缓解养殖户资金压力。

  7. 短期价格低位震荡
    月末出栏压力逐步释放,叠加天气转凉可能带动消费边际改善,但当前供需偏弱格局难以逆转,预计反弹空间有限。8 月 23 日数据显示,北方多地猪价仍在 6.4-6.8 元 / 斤区间波动,而华南地区因需求相对旺盛,价格维持在 7.5-8.0 元 / 斤。

  8. 中长期拐点或于 2026 年年中出现
    行业已进入 “效率竞争” 阶段,政策调控将倒逼产能深度调整。若产能调减计划顺利实施,预计到 2026 年年中,生猪出栏量将出现由增转降的拐点。届时,随着供需关系改善,猪价有望逐步转向 “小波动、稳盈利” 的新周期。头部企业通过降本增效(如牧原成本已降至 11.8 元 / 公斤)将更具竞争力。

  9. 壁纸 (53).jpg
  10. 养殖户需优化生产与成本控制

    • 加速淘汰低产母猪,降低养殖密度,提升生产效率。

    • 灵活调整出栏节奏,避免集中抛售。例如,可结合中央收储窗口期,合理安排出栏时间。

    • 积极申请地方补贴与金融支持,缓解资金压力。

  11. 屠宰企业与加工端需拓展市场

    • 加大猪肉深加工产品开发,提升附加值,对冲鲜肉价格下跌风险。

    • 利用冻品储备调节市场供应,把握消费旺季机遇。

  12. 消费者可关注性价比机会
    短期内猪肉价格低位运行,消费者可适当增加采购量,同时关注优质品牌猪肉,推动行业向品质化发展。

当前生猪市场的深度调整是产能过剩、需求疲软与政策调控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中央冻猪肉收储与产能调控政策为市场注入了稳定剂,但行业复苏仍需时间。养殖户需在政策支持下主动优化产能,提升抗风险能力;消费者则可在价格低位期享受实惠,同时期待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带来的品质提升。随着产能去化推进与消费旺季临近,市场有望逐步回归供需平衡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

The End
速讯 5ity